[中國.江蘇.南京] 鐘山風景名勝區:莊嚴肅穆的中山陵 雄偉壯觀的明孝陵



鐘山,又名紫金山,地處南京城東,氣勢磅礴,形若遊龍,有「鐘山龍蟠」之美譽,因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長眠於此而聞名海內外。鐘山風景名勝區的主體一一中山陵園風景區,佔地31平方公里,由莊嚴肅穆的中山陵、雄偉壯觀的明孝陵、遠東第一別墅美齡宮、古樸幽靜的靈谷寺等景區構成,擁有文物古蹟200多處,是集千年歷史文化遺存與山水城林景觀為一體的風景名勝區,也是馳名中外的旅遊休閒絕勝處。
[中國.江蘇.南京] 鐘山風景名勝區:遠東第一別墅美齡宮 古樸幽靜的靈谷寺


進入了鍾山風景區,因為距離的關係,我第一站先來到的就是中山陵,來看一下孫中山先生的陵墓。



中山陵是中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寢,由呂彥直設計,於1926年開工建設,1932年竣工。其主要建築有牌坊,陵門、碑亭、祭堂和墓室,佔地約2000畝。中山陵建築風格既繼承了中國傳統陵墓樣式,又揉合了西方建築特色,給人以莊嚴肅穆,堅固巍峨之感。



從牌樓進來後會先看到陵門,這是全部用福建花崗岩建成,屋頂為單簷歇山式,上覆藍色琉璃瓦,三拱分別裝有對開的鏤花銅門,中門橫額上鎸刻孫中山手跡「天下為公」。



陵門後面則是碑亭,邊長12公尺、高約17公尺,全部用花崗石建造,蓋藍色琉璃瓦。碑亭內石碑則高8.1公尺、寬4公尺,碑上三行鎦金大字為楷體,遒勁有力,出自國民黨元老譚延闓的手筆。



從碑亭往後走就會看到長長的樓梯,走到底就會是擺放孫中山先生靈柩的祭堂,整段石階爬起來並不累,總共有290階、分成8段,各段之間設置一個平台,全部用蘇州金山花崗石砌成。



爬完石階後來到的便是祭堂,該建築融合中西風格,門楣上方鐫刻孫中山手書「天地正氣」和國民黨元老張靜江手書「民族」、「民權」、「民生」。大廳正中有法國雕刻家保羅.朗特斯基所塑孫中山漢白玉座像一尊,東西兩壁鎸刻有孫中山遺著《建國大綱》全文。墓室中央有捷克雕塑家高祺所塑的孫中山臥像,孫中山先生的遺體就深埋在其下的紫銅棺內。



進入祭堂之後,可以排隊入墓室瞻仰孫中山先生的靈柩,因為裡面也不能拍照,所以只能稍微形容一下墓室,墓壙深1.6公尺,底部用白色瓷片鋪地,正中陳設白色大理石雕刻的孫中山臥像,孫中山先生遺體用銅棺盛殮,安葬在臥像下方5公尺處的墓穴內。



參觀完孫中山先生的靈柩之後,離開祭堂並俯瞰整個中山陵,整體平面呈警鐘形,與孫中山「喚起民眾」的政治遺囑相契合。



參觀完中山陵後,附近還有一個音樂台可以去看看,只是因為音樂台藏得有點隱密,花了一些時間才找到。



音樂台建築風格為中西合璧,在利用自然環境,以及平面布局和立面造型上,充分吸收古希臘建築特點,而在照壁、樂壇等建築物的細部處理上,則採用中國江南古典園林的表現形式。其平面布局呈半圓形,半圓形圓心處設置一座弧形鋼筋混凝土結構的舞台及照壁。



半圓形造型的座位,圍繞著音樂台,附近還有不少的白鴿子,也是該音樂台的特色,當群鴿飛舞起,整個音樂台氣氛顯得更加精神奕奕。



參觀完中山陵後,我慢慢的走向下個景點-明孝陵,這個景點也是蠻多人的,但好在景點面積大,所以不會那麼人擠人。



明孝陵位於鍾山南麓獨龍阜,是明朝開園皇帝朱元璋及皇后馬氏的陵。建陵工程始於明洪武十四年(公元1381年),前後歷時30餘年之久。其時規模宏大,周圍45里,是我國現存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墓之一。
孝陵歷經滄桑,現存建築包括碑亭(俗名四方城)、神道、碑殿、享殿(孝陵殿)、方城、明樓和寶頂等。從起點下馬坊到金水橋為導引部分,其中最著名的要數歷經600餘年依然保存完好的神道石刻。金水橋以北為陵墓主體部分。
在明孝陵的周圍,還分佈著梅花山、梅花谷、紅樓藝文苑、紫霞湖等著名景點,它們已構成中山陵園內的一個主要風景區。



碑殿建於清康熙年間,1699年康熙第三次南巡謁陵,見牆垣多傾圮,下旨「交與江蘇巡擾宋犖、織造郎中曹寅會同修理」,並御書「治隆唐宋」四字,交與曹寅(紅樓夢作著曹雪芹的祖父)勒石製碑,以垂永久。碑兩側是乾隆皇帝題書的御碑。



享殿原名孝陵殿,是明孝陵的主要建築之一,明洪武十六年(1383年)建成。用來供奉朱元璋及其皇后、嬪妃的牌位,是一座擁有三層石造須彌座台基,面闊九間、進深五間的巨大木結構殿宇,現仍遺留有56個石柱礎。原建築於清咸豐三年(1853年)毀於兵火,同治年間重新修建。



明樓為明孝陵首創的建築形制,建造在方城頂部,是明孝陵建築的最高點。樓頂重簷九脊,覆黃色琉璃瓦,南面開三孔拱門,東、西、北三面各開一孔拱門,方磚墁地。清咸豐年間,樓頂毀於兵火。2008年6月實施加頂保護工程,歷時一年。



方城東、西影壁
方城東西兩側建有影壁,作“八”字形,壁磚砌,下部為須彌座式。須彌座束腰部及壁面四角飾磚雕花卉,有石榴、萬年青、牡丹等,風格規範、精細、活潑,被視為中國明代前期磚雕藝術的代表作。



「此山明太祖之墓」誌石



內紅門
享殿正北有一道過門,通往陵寢墓主魂靈所居之地,俗稱陰陽門,也稱內紅門。其將陵官建築分為前後兩區,即明孝陵首次建立起「前朝后寢」的陵宮佈局。內紅門原為三洞對開的雙扉紅門,門頂覆黃色琉璃瓦。2006年中山陵園管理局加以搶救性保護,恢復其原有歷史形制,重現歷史原貌。



明孝陵景區內的一處湖,有不少人在運動、釣魚等等,而且整個湖走起來還蠻遠的,算是蠻大的一個地方。



鐘山六朝建築遺址位於紫金山主峰頭陀嶺南麓。該遺址1999年被考古人員發現,被認為是南朝時期所建的國家北郊壇遺存,包括一號壇、二號壇及附屬建築區,佔地2萬多平方公尺。該遺址當選200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發現。2006年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並定名為「鐘山六朝建築遺址」。



享殿前門基址長達20公尺,寬13.5公尺,從殘存的柱礎石判斷,該建築原為面闊三開間,進深二開間。經局部清理,門殿四周的地下還保留著磚石構築的散水、台階、道路等遺存。



翁仲路神道
翁仲路是孝陵神道的第二段,長250公尺,依次排列一對望柱、兩對武將和兩對文臣。望柱頂置圓柱形冠,柱身滿雕雲龍紋,改變了唐宋以來神道望柱頂部作蓮花式的風格,具有藝術上的創新意義。文臣、武將威嚴端莊,是陵墓的儀衛者和忠實守護者。



石像路神道
石像路是孝陵神道的第一段,長615公尺,沿途依次排列獅、獬豸、駱駝、象、麒麟、馬六種石獸。這些石獸用整塊巨石採用圓雕技法刻成,線條流暢圓潤,氣魄宏大,風格粗獷,既標識著帝陵的崇高、聖潔、華美,也起著保衛、避邪、禮儀的象徵作用。



石馬
馬是明代朝會儀式上皇帝儀衛隊伍中的一個組成部分,陵前自然不能缺少。石馬雙目有神,神情高昂,似在炫耀帝王生前的功績。



麒麟
麒麟是古代人民想像出的一種瑞獸,融虎、獅、牛、龍形態於一體,為帝王仁德才出現的瑞祥之物,是只有帝陵才能放置的御用品。



石象
石象造型簡潔生動,形態逼真,十分傳神。在東漢時,帝陵神道上已有象的位置,明代繼續沿用。



駱駝
陵墓前置駱駝是明孝陵的首創。陵前置駱駝有炫耀國力強盛,象征西域安寧、國家繁榮的含義。



獬豸
獬豸熊目獨角,又名傳說中的神獸。頭生一角,如遇二人相爭,必以其角觸不正之人,把它放在陵前,取「正直不阿」之意。



石獅
獅有獸中之王的尊稱,生性靈活兇猛,可威服百獸,被佛教尊為護法的靈獸。陵前放置石獅,以顯示帝王的無上威嚴和勢力的強大。



逛完鐘山最主要的兩個景點後,天色也鄰近傍晚了,趁著還有點時間,接著繼續逛另外的兩個景點⋯⋯



✤本文收錄在兩萬五千公里的回鄉之旅 走海陸從倫敦到臺灣系列文章
✤文章收錄目錄:環遊世界 - 亞洲之旅 / 東亞地區 / 中國大陸 China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Instagra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