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中國.江蘇.揚州] 市區導覽行程:東關街、朱自清故居、汪氏小苑、史可法紀念館


揚州素來是人文薈萃之地,風物繁華之城,有眾多的名勝古跡和雅致園林。瘦西湖風光優美,你可以來體驗「煙花三月下揚州」的勝境,也可以坐上船感受當年乾隆皇帝游湖的逍遙心情。揚州還有歷史悠久的古刹大明寺,有「城市山林」美譽的何園,四季假山著稱的個園,有隋煬帝、康熙、乾隆等皇帝留下的行宮遺址等等,美景數不勝數。



在揚州市區的第一個景點就是馬可·波羅紀念館,馬可·波羅(1254-1324)是地中海的偉大驕子,世界著名旅行家、文化交流使者。據史料記載,1282年至1284年間,馬可·波羅曾來到揚州生活、為官三年。



紀念館裡的展覽共有遠涉東方、中國見聞、為官揚州、曠世奇書、身後世界等五個單元,以「馬可·波羅來中國、來揚州」為主題,全面系統地介紹了馬可·波羅的傳奇經歷和深遠影響。
馬可·波羅東方之旅,開闢了東西方交往的新篇章。今天,開放的中國,好客的揚州,以更加飽滿的熱情與胸懷,致力於世界的和平發展和人類的共同進步。



馬可波羅紀念館對面就是東關街歷史文化區的其中一個入口,從遠處看就覺得有種歷史感。



宋代城壕位於南宋瓮城東側,瓮城燉台之間。壕內有水,與東側運河相通。城壕平面亞腰形,東西寬約4公尺,南北長5.3公尺。城壕兩側及墩臺外側用磚壘砌,中段為直立壁面,平面為“〕〔”形;北端斜坡壁面;南端破壞嚴重已無存。壕底出土了少量石礌石,壕上曾設有連通城壕兩側的吊橋。



宋代東門城樓位於「揚州城遺址(隋-宋)」內。南宋建炎元年(1127年)十月高宗趙构以揚州為「行在」,揚州知州呂頤浩被任命為兼職戶部侍郎,旋又升為戶部尚書。建炎二年(1128年)十月趙构於揚州紹命「揚州浚隍修城」,呂頤浩主其事,調動國力,以都城形制,用大磚修砌,史稱「宋大城」。略成方形的宋大城,東西約2200公尺,南北約3000公尺,設有四門:東為康海,西為通泗,南為安江,北為迎恩。東門遺址2000年以來先後進行了三次考古發掘,不僅唐、五代、北宋、南宋遺跡疊壓關係清晰,還發現北宋州城的門道,其東、西兩側的寬度個為5.07公尺和6.09公尺;以牆基底寬13.5公尺推算,城牆頂寬約9公尺、寬約13公尺。2006年建東門遺址公園。2009年參照宋代《營造法式》,復建城牆及重檐歇山頂門樓,以再現宋代揚州「壯麗壓長淮,形勝絕東南」的雄姿。


點圖可放大

東關歷史文化旅遊區是揚州5.09平方公里明清古城4個歷史街區之一,位於古城東北片,東起古運河、西至國慶路、北至鹽阜路、南至文昌中路,佔地面積83.4公頃,常住居民一萬餘人。現有市級以上文物單位21個,重要歷史遺跡20多處,歷史文化資源十分豐富。



東關歷史文化旅遊街區見證了歷史的滄桑,承載著揚州厚重的文化,通過對東關歷史文化旅遊區的保護與整治,古城歷史風貌和傳統文化進一步彰顯。在這裡,既可以領略到眾多的園林勝跡、名庭豪園、庵觀寺院、古街小巷以及獨特的運河風光、市井風情,又可以了解到許多關於民族英雄、文人雅士、藝術名流、封疆大吏、富商巨賈的奇聞軼事,還可以欣賞到揚州的文化藝術、傳統工藝和休閒方式等。



揚州東關街295號是胡仲涵公館(胡氏宅第)民國年間,胡仲涵曾在南通開設泰龍錢莊,後在上海中南銀行內任過經理。胡氏家族多人在台灣開辦銀行,也是很有影響的。
2005年在台灣胡氏後人也專程來揚看望祖上故居。



逸圃,由揚州惠余錢莊老闆李鶴生(1871-1937)建於清宣統二年(1910)。在1944年後歸汪精衛政權第一集團軍第九軍軍長顏秀武所有,1952年由揚州市政府作為敵產沒收並用於駐軍,其後相繼作為蘇北行署農林處宿舍、揚州廣播電台台址(1960前後)和揚州國畫院院址(1960年後),後成為多戶居住的大雜院,2007年8月至2008年4月由揚州市政府遷出其中住戶,並參考李氏後人所提供的《大宅平面圖》、《大宅記》等修繕,同時復建了花廳等建築,現為長樂客棧酒店。



步行街道打造的事很美,但是路邊的電動腳踏車就是很煞風景。



路邊看到個老伯在做餅,朋友說這是小時候的味道,能找到已經不容易了,於是我也買了幾個嚐鮮一下,味道真的有種懷舊感。



來到鼎鼎大名的朱自清故居,朱自清6歲時隨家人自東海縣遷居揚州,共在揚州生活了13年,其文章中也自稱「我是揚州人」。此為朱家在揚州其中一處租住地,建築坐北朝南、大門東向,過門堂後有前後兩進,前進由朱家租住,分為堂屋三間、兩廂各一間(與堂屋次間相連通)和照屋(下堂房)三間,即三間兩廂一對照,現布置有生活場景復原陳列,後進為房東住房,2002年收回並改造為展室,布置有朱自清生平事跡陳列,門堂北側另有客座兩間自成一院。



客座,朱自清寒暑假時回來居住,1932年與陳竹隱在上海舉行簡單婚禮後回揚州在此屋住十餘天。



舊居現為各地朱自清住所中保存最完好的一處,1992年修繕後作為紀念館對外開放,裡面不是很大,大概15分鐘可以看完。



汪氏小苑坐落在揚州市東圈門歷史街區東首地官第14號。系鹽商汪伯屏所建,佔地近4000平方公尺,是揚州保存最完整的清末民初大型鹽商住宅之一,房屋佈局規整,裝飾雕琢精湛,庭院玲瓏精巧,文化底蘊豐富。因主人姓汪,住宅為主,苑則相輔,苑面積不大,故稱汪氏小苑,是江蘇省的中國傳統民居建築之一。



進入小苑的大門,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倚壁而砌的磚雕“福祠”,是過去大戶人家早晚及婚喪喜慶時燒香敬神用的,順為祭拜的是上地神,故也叫“上地祠”。
“福祠”屋頂左右兩端各有一個龍頭魚尾形的鴟吻。傳說中龍生九子,鴟吻即是龍子的化身,特別是性好吞,能避水火,化凶險。兩鴟吻間的屋脊為牡丹花,象徵主人榮華富貴,屋檐正面為一排猴臉,猴臉間雜音片片楓葉,這意喻著世代封侯;屋檐下為草龍、夔龍圖案,因為在封建社會除皇家外不能置龍形圖,於是用了變形的龍形圖以示華貴。
磚雕歷經百年風雨,線條仍很清晰,圖形生動。



汪氏祖籍安徽旌德,以祖傳製造銷售皮貨為業,嘉慶年間在旌德地區頗有聲望。咸同兵燹,汪氏產業付之一炬,汪氏先祖來揚投入鹽號,到第二代汪竹銘時,在鹽業經營上卓有成就。

汪竹銘生於咸豐十年(1860),卒於民國十七年(1928)享年68歲,30歲時任“乙和祥”鹽號經理。取得外江口岸江寧、浦口、六合的食鹽專銷權,並在儀征十二圩設有“乙和祥”分號。汪竹銘生有四子二女。
長子汪泰階、次子汪泰麟、三子汪泰科、四子汪泰第、長女汪泰芬、次女汪泰芳。



長子汪泰階,字伯平,生於清光緒十五年(1889),卒於民國24年(1935),主要負責“乙和祥”鹽號外事銷售聯絡。

次子汪泰麟,字仲石,生於清光緒十八年(1892),卒於1966年,主要負責“乙和祥”鹽號內務,後在上海從事房地產業。

三子汪泰科,字叔盈,生於清光緒二十二年(1896),曾在南京繼承汪氏皮貨祖業。

四子汪泰第,字季高,生於清光緒二十三年(1897),從事金融業,抗戰前曾任中國銀行杭州分行行長,抗戰中又遷揚州銀行駐上海分理處負責,1942年被“歹人”綁架後撕票。

四個兒子名字後一個字連起來其意是“上階麒麟,科第及第”。

揚州淪陷後,汪氏家族離開揚州逃難於上海。汪家的後人多為學有所成的高級知識份子,有留美博士、大學教授、高級工程師、學科帶頭人等。



這裡是汪氏小苑的廚房,滿滿的懷舊古樸味。



好幾個爐灶,可同時烹煮好幾道料理,可見家庭不一般。



樹德堂是“汪氏小苑”原始主要住宅,位於中縱,是徽商汪竹銘在清末太平天國時期,因戰亂攜家從安徽旌忠德逃難來到全國鹽商雲集的繁華之都揚州,與其子汪泰階、汪秦麟在揚州左衛階(現廣陵路老中百一店)開設“乙和祥”鹽號,家業興旺,購置的地官第街14號住宅,並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兩次大的修、擴建。堂後居室為汪竹銘先生和長子汪泰階居住使用。



地下室,九一八事變後,為防日軍轟炸,主人建造。室內面積15平方公尺左右,內有壁櫥,原有暗道通往苑外,現已封堵。



長子汪泰階居室
汪泰階,字伯平,生於清光緒十五年(1889年),為人憨直,精明好學,幼隨父入乙和祥見習鹽務,主外事銷售聯絡,尤其當父親撒手西去後,年近不惑的他於風雨飄搖之中,全面擔綱鹽號。政蔽、官貪、課增、費濫、產減、銷絀、梟狂,使他在揚州鹽業迴光返照中疲於奔命,僅僅又過八年,他不堪重負,心力交瘁,終於在1935年因心肌梗塞早逝!此時,他正是如日方中的47歲!



走出汪泰麟的居室,迎面看到的是一堵花牆,上有五扇磚雕漏窗,皆為水磨磚所砌,此牆把居室和花園隔開,中間一扇窗戶比較有特色:一只倒飛蝙蝠,意為“福到”,大象為萬象更新,如意的圖案寓意“吉祥如意”,下排中間正蝙蝠對著門意為“福氣盈門”。整個窗戶在房子後面門楣上的鳳凰牡丹相對應,諭示為“榮華富貴,必有後福”。小苑有如此多的內容,如此深的內涵,真是讓人受益匪淺。



整個汪氏小苑大概逛下來30分鐘,如果認真逛的話大概可以花費幾個小時,但因為我覺得建築看起來都差不多,就簡單看一下比較特別的地方。



史可法紀念館位於江蘇省揚州市廣儲門外街24號,南鄰古城河,佔地10000餘平方公尺,建築面積3000餘平方公尺,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史可法墓祠所在地、國家三級博物館、國家AAA級旅遊景區、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。



史可法紀念館是紀念明代末年抗清民族英雄史可法的著名歷史遺跡。



史可法(1602-1645),字憲之,號道鄰,河南祥符(今開封)人。崇禎元年(1628)中進士,累官至明南京兵部尚書。南明弘光政權建立,史可法以東閣大學士兵部尚書督師揚州。清順治二年(1645)五月,史可法率揚州軍民與圍城清兵展開浴血奮戰,終因眾寡懸殊,城破被俘,不屈被殺。史可法殉難後,其義子史德威遍尋遺骸不得,逐依史公遺願,葬其衣冠於梅花岭下,是為史可法的衣冠塚。2007年,在梅花岭中心、技藝傳承中心和琴家活動中心。



史可法衣冠塚
史公殉難後,義子副將史德威遍尋遺骸不得,逐依史公遺願,於清順治三年(1646)清明節,葬其衣冠於梅花岭下。



史可法紀念館內環境優美,銀杏參天,四季花木怡人。所要的愛國主義教育的場所,也是極好的旅遊勝地。





史可法紀念館離東關街有點距離,但可以騎共享單車抵達,大概騎個10~15分鐘左右,除了史可法紀念館,旁邊還有個天寧禪寺也是可以去看看的。



天寧禪寺始建於東晉,相傳為謝安別墅,後由其子司空謝琰請準舍宅為寺,名謝司空寺。武周證聖元年(695年)改為證聖寺,北宋政和年間始賜名「天寧禪寺」。



揚州天寧寺是清代揚州八大名剎之一。但它的歷史到底始於何時,眾說紛紜。最早的說法,是說唐代柳毅舍宅造寺,這個柳毅就是唐代傳奇《柳毅傳》中的主人公。柳毅是小說中的人物,我們也許不必深究。普通的傳說,是東晉時謝安捐出別墅建寺,以供尼泊爾僧人佛馱跋陀羅在此翻譯《華嚴經》。但是,對這一說法學者也有不同的意見。



比較可靠的說法,應該是《寶佑惟揚志》所記載的,天寧寺始建於武則天證聖元年(695),以年號為名,最初稱為“證聖寺”。 《寶佑惟揚志》是宋代編纂的揚州志書,與建寺時間較近,當時寺廟的名聲又很大,當不會有太大出入。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(1012),證聖寺改名“興教院”。



宋徽宗政和二年(1112),全國重要州府均建“天寧寺”,所謂“建寺”也包括將原有的寺廟更名,於是賜予此寺“天寧禪寺”之名,從此沿襲。全國很多地方都有天寧寺,來歷就在於此。



揚州雖沒有旁邊蘇州杭州名氣大,卻有著相對的歷史人文氣息,這次要不是因為來找朋友,估計我也不會到這裡來,幸好我來了😆



✤本文收錄在兩萬五千公里的回鄉之旅 走海陸從倫敦到臺灣系列文章
✤文章收錄目錄:環遊世界 - 亞洲之旅 / 東亞地區 / 中國大陸 China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Instagra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