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十三陵位於北京昌平區境內的天壽山麓,是明朝(1368至1644)13位皇帝的陵墓群,距北京約50公里,陵區總面積約80平方公里。明十三陵始建於公元1409年到1644年明朝滅亡,前後歷經二百餘年,共建13座皇陵、7座妃嬪墓和一座太監墓。
(點圖可放大)
明十三陵是中國歷代帝王陵寢建築中保存得比較完好的一處。它建築宏偉,體系完整,歷史悠久,具有較高的歷史和文物價值。新中國成立後,政府為了保護這一文物古蹟,從解放初期就開始進行維修保護。1957年,北京市政府公布十三陵為北京市第一批重點古建文物保護單位。1961年,十三陵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1982年,國務院公布十三陵風景區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保護區。1991年,十三陵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“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”之一。1992年,十三陵被“北京旅遊世界之最”評選委員會評為“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”。2003年7月3日經聯合國世界遺產組織第27屆大會通過,明十三陵列入《世界遺產名錄》。
如果一天之內能參觀完總神道、長陵跟定陵,直接買聯票就好了,雖然價格有點小貴。
前往這三個地方,都有公車能到,十分方便。
神道即長陵神道,因各陵神道均從此道分出,故又稱總神道。其墓儀建築經始於明宣德十年(公元1435年),明嘉靖十九年(公元1540年)又有增置。
神功聖德碑亭是6.5公尺高的青石豐碑,由一隻體積近20立方公尺,重約50噸的巨龜來背負著。
碑頂題「大明長陵神功聖德碑」字樣,正面碑文長達3500多字,是明仁宗朱高熾為其父親朱棣所撰寫的碑文,明初著名書法家程南雲所書。石碑其它三面原來沒有文字,後清代填刻了碑文。背面和左面是乾隆皇帝所寫的文字,描述的是清廷為維修明陵的花費情況,右面是嘉慶皇帝所寫的文字,論述明代滅亡的原因。
石牌坊、大紅門(左右各立下馬碑)、長陵神功聖德碑亭、石像生、龍鳳門、五空橋、七空橋等建築由南而北依次排列、氣勢恢宏。其中,長陵神功聖德碑亭、石像生和龍鳳門是神道的核心建築,其石雕部分,造型莊重,與陵區肅穆的紀念氣氛渾然一體,達到了非常高的藝術境界。
走過長長的神道,盡頭就是龍鳳門了,從龍鳳門出來到大馬路上有個站牌可以搭公車,搭著公車前往下一個帝皇陵。
定陵位於大峪山東麓,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鈞及其孝端、孝靖兩位皇后的合葬陵墓。朱翊鈞(1563至1620),年號萬曆廟號神宗,10歲即位,在位48年,享年58歲。定陵建於萬曆十二年(1584)十一月,十八年六月完成,用時6年,佔地約18萬平方米,用銀800餘萬兩。它是十三陵中規模較大且最為奢華宏麗的一座帝陵。
裬恩門遺址,原有裬恩門,面闊五間、進深二間,單檐歇山頂式的建築。崇禎十七年(1644)三月,被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焚毀,清乾隆五十年(1785)至五十二年被縮小重建,日偽時期,重建的裬恩門又被燒毀。
寶城由城牆圍作圓形,城中用黃土填實,稱為“寶山”,中部用三合土(白灰、黃土、沙子)夯築的隆起部分,稱為寶頂。寶城牆垣全部用磚砌成,牆外側置垛口,裡側的矮牆稱為宇牆,垛牆與宇牆之間的部分稱為“馬道”,可以行走瞭望。
定陵地下宮殿是十三陵中第一座被發掘的帝王陵寢。經國務院批准,1956年5月開始試掘,歷時一年試掘成功。其玄宮由前、中、後、左、右5座殿室組成,石條起券,總面積1195平方公尺,1958年5月文物清理工作完成,出土文物3000餘件。1959年就原址建立定陵博物館,正式對外開放。
後室,明代又作“皇堂”是玄宮的主室,室內設有棺床(明代稱“寶座”)。上面停放著帝后梓宮:神宗朱翊鈞的居中,孝端皇后地居左,孝靖皇后的居右。梓宮之間散放玉料,帝后的隨葬品儲放在梓宮兩側26只楠木箱內。玄宮打開時,孝靖皇后的梓宮及大部分隨葬器物箱已經糟朽,現在陳設的梓宮和隨葬器物箱是按原樣複製的。
定陵地宮又稱“玄宮”或“玄寢”,由前、後、中、左、右五個宮室和三個隧道組成,陳設有萬曆皇帝以及孝端、孝靖兩位皇后的棺槨、神座、五供和長明燈,還有大量的隨葬品。
從地宮進入時,原本滿滿的都是人,後來一團一團的觀光客很快就離開了,獨留我一人在地宮之中,一陣風吹過去,居然還有點莫名的寒意。
從地宮上來之後,定陵也差不多參觀結束了,搭著公車往下一個陵墓前進。
長陵位於天壽山主峰前,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朱棣(公元1360-1424年)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。
陵寢的主體部分-陵宮,始建於明永樂七年(公元1409年),明宣德二年(公元1427年)竣工,佔地約12萬平方公尺。主要建築有寶城(內填黃土,中部隆起的部位稱為寶頂,寶頂下深埋著陵寢的墓室-玄宮)、明樓、裬恩殿(祭祀用殿堂)、裬恩門、左右廊廡(配殿)、神廚(製作祭品用的房間)、神庫(臨時存放祭品的房間)、宰牲亭(宰殺豚、牛、羊的地方)、具服殿(皇帝祭陵時的更衣處所)等,其中,寶城直徑達300公尺左右,裬恩殿重檐9間,左右廊廡各15間,在天壽山諸陵中規模最大。
祾恩殿保存至今,基本完好。位於三層漢白玉石欄杆圍繞的須彌式台基和一層陡板式的小台基上。台基之前出有三層月台,與台基連為一體。三層台基、月台皆有石雕護欄。大殿的柱網排列,採用「九五」規制(面闊九間,進深五間),排列規整。殿內的大木結構為疊梁式構架體系,重檐廡殿式,不堆山。梁柱等各構件用材粗壯,且均採用整材金絲楠木加工而成。殿宇各構件的結構形式具有典型的明代早期建築特色。
明亡後,陵園建築經過多次修茸,除左右廊廡、神廚、神庫、宰牲亭、具服殿不存外,其他主要建築均被保存下來,其中楠木結構的裬恩殿和裬恩門是明代陵寢中僅存的殿門建築,規制宏闊,用材考究,堪稱古建築中的瑰寶。
門後的長陵方城明樓
可以走上明樓去看看,明樓後面是寶頂,因為長陵地下文物並沒有出土,所以如果沒被盜墓的話,地下文物應該是完整的。
差不多一個下午就參觀完三個地方了,其他的陵墓並沒有開放,而且其實陵墓群也就大差不差就長那樣了,但是定陵有著地下宮殿,個人覺得是還蠻值得一看的!
明十三陵
地址: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定陵
營業時間:08:00~17:30
網站:www.mingtombs.com
✤本文收錄在兩萬五千公里的回鄉之旅 走海陸從倫敦到臺灣系列文章
✤文章收錄目錄:環遊世界 - 亞洲之旅 / 東亞地區 / 中國大陸 China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